【江苏】 南京静海寺纪念馆改扩建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

Column:Cost consulting Time:2012-04-09 Browsing volume: 136

【江苏】 南京静海寺纪念馆改扩建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

由南京永道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实施

   本次工程是为记忆南京条约签订一百七十周年而建设。南京条约于1842年在南京静海寺签订。总建筑面积达20000平米。    

      古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敕建,并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古寺规模宏阔,占地三十余亩,被誉为“金陵律寺”之冠。
      静海寺建成后,香火繁盛。而使静海寺名声远扬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寺内珍藏的各种西洋奇珍异宝。如船队带回的水陆罗汉画像,既表现了佛教精义,又是一堂精美绝伦的绘画艺术品,每到夏天张挂时,往静海寺内观赏的人群摩肩接踵,争先恐后,盛况空前。在殿堂内,还陈列着船队带回和海外进贡赠送的象牙、玉石等各种珍宝。因此,用今天的话说,古静海寺就是一座“西洋博物展览馆”。郑和把下西洋期间带回的植物种子也播在了静海寺内。由于古寺土壤和气候条件优良,以至于“散花成雨,植树干云”,加上住寺僧人的精心培护,这些植物种子衍发的后代,在静海寺建寺约一百多年后,仍展现着奇特的容姿。药物学家李时珍慕名而来,成功地进行了考察,在他的《本草纲目》里中增补了番药、夷果2部,在中国药物史上是一个创举。数百年来,静海寺几毁几修,历经沧桑。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都重修过,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北路大军为了攻进南京城,在静海寺挖地道直通仪凤门,在城墙下埋设地雷,炸塌城墙攻如城内。清军以炮火抵抗太平军,静海寺遭炮击起火。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一场大火将寺庙几乎烧光,仅存偏殿六间。1840年6月,英国以鸦片遭禁为借口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军得知长江下游一带防备空虚,而清朝的第二大城南京是两江总督府所在地,也是东南部的军事重镇,因此英军决意入侵长江,直趋南京,以胁迫清政府无条件地接受英国的全部要求。1842年8月4日上午11时15分,载有72门大炮的“康华丽”号首先到达南京城外,在以后的五天里,70余艘欧式舰船先后集结到南京下关江面上。从水陆两面包围南京,实可谓“兵临城下”。在侵略者尖船利炮的威逼之下,道光帝慌忙命两江总督牛鉴就近告知杭州的耆英、伊里布为议和大臣来南京和英军谈判。一开始的几次接触是在英舰进行的。南京八月天气炎热,谈判地点就转移到了江边的静海寺,分别于1842年8月12日、13日、14日和24日在静海寺议约,尤其是24日这一天,双方的最高代表都到了。静海寺也因为是《南京条约》议约地而从此蒙耻。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使中国丧失了主权国家的地位,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五十五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努力,1997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的夜晚,数百人云集静海寺,中央电视台在这里现场转播静海寺撞钟庆典的盛况。各界人士的代表撞响了警世钟,钟声荡涤了静海寺百年来蒙受的耻辱,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古静海寺历经战火已不复存在,解放后仅存偏殿数间。1987年在旧址上复建了一仿明建筑,被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为迎接香港回归,1996年底静海寺进行了扩建,占地达3000平方米。1997年,陈列馆被中宣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馆内陈列着《静海沧桑》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和图片资料复原了中英双方当时在静海寺议约的情景。今日的静海寺,是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融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江南园林特色的爱国主义史料场馆,进入展区,游人能在赏景的同时受到教育,是人们寓教于游的好去处。为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静海寺于2004年再度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已达15000平方米,由山门、郑和纪念堂、潮音阁、香港回归厅、戏台等建筑构成。郑和纪念堂内展示有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郑和塑像及大型郑和航海壁画,潮音阁里主要是郑和航海史料展出。新建部分与静海寺原建筑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静海寺在硬件上跃上一个新台阶。静海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在海外执行睦邻友好政策获得空前成功的历史见证,并标志着郑和下西洋实施“和平外交”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静海寺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议约处所;从正反两方面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